微信
易尚教育

微信号:yishang

02865227334
2020下半年成都省考申论模拟题:提高我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
作者: 来源:易尚教育 时间:2020-11-25 10:30:55 阅读:299 分享至:
四川公务员备考课程四川公务员考试交流群

给定资料

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S市代表团审议时指出:“S市这种超大城市,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。”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,是习近平总书记对S市反复叮嘱的工作。多年来,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S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不断探索,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。之后,S市以进博会为契机,对标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精益求精,圆满完成进博会城市管理保障工作,市容市貌焕然一新,城市管理面貌普遍提升。2019年,全市在进一步推广进博会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的同时,还需要不断创新,突破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难题。

超大城市管理难,难在人口密度高、人员流动性强。如S市虹口、黄浦两区人口密度已经超过3万人/平方公里,处于“拥挤”状态。同时,超大城市往往人口流动性极强,外来者人数甚至超过城市定居者,不确定性因素多,增加了管理难度。

而城市管理的职能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门、业务条线,这就导致城市管理往往聚焦某一个或一类问题,较少从城市全局视角进行管理优化,从而出现“打地鼠”现象。

如今,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,且政府具备全面收集和分析城市各方面数据的能力,因此,面对城市管理难题,政府要实施数据驱动下的政府再造,进行全局优化。以当前S市推行的垃圾分类回收为例,在出台回收法律法规和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同时,需要重构垃圾分类回收的管理体制,健全上游回收、中游分拣、下游处置全产业链体系,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取得实效。

智能化也正成为S市城市管理兜底板、补短板、拉长板的有效手段。智能化赋予城市一定的“自我感知”“自我判断”,甚至“自我调整”的能力,将城市管理人员从低效、细碎、繁重的城市管理活动中解脱出来。S市浦东、杨浦控江等多个社区,采用进出小区“四件套”(人脸识别高清探头、人体红外感应技术器、机动车进出控制、共享单车围栏),进楼“三件套”(门磁监控、二维码开门、电子巡更),家庭“4+套”(远程抄表、煤气泄漏报警、饮用水检测、独居老人生命探测)等智能化手段,提升城市和社区治理的精准性,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。

超大城市管理难,难在城市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。基于科学分权理论,条块分割具有诸多优势,但也正是由于权力分割,造成“不完全政府”,政策冲突、权责交叉模糊等成为城市管理中的瓶颈,导致协调成本高、协同效率低等问题。然而,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化、多样性、多层次的需求不减反增,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。

但条块关系是任何国家普遍存在的,条块分割是可以避免的。针对城市管理的各类难题,加快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、建立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是创新方向。以浦东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例,浦东新区成立了区城市运营中心,将政府应急管理协调处、区安监局、区医疗急救中心、区防汛指挥中心、区城管执法局信访分局5个部门,区公安分局(包括消防支队)、区市场监管局等9个部门业务并入区城市运营中心,建立了协同作战机制,克服条块分割的缺陷,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。

超大城市管理难,难在资源保障要求高。超大城市一般为资源输入型城市,水、能源和食物等城市居民生活必需资源一般需要外部输入,一旦供给出现波动,就可能造成恐慌。

城市管理的一些领域还处于被动式应急管理状态,特别是城市生产安全领域的潜在风险较多。需要加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监管预警应用,对可能发生、即将发生的潜在风险信息实施有效的收集分析、研判预警,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风险应对预警预报体系,变“被动应对”为“主动预防”。

此外,城市精细化管理还要改变“政府拼命干,群众站边看”的现象。精细化管理不仅强调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,同时还应鼓励社会资源、城市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,形成多方共建共管新格局。

作答要求

假如你是政府某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,请根据“给定资料”,就如何提高我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。

要求:要点完整,有针对性。不超过400字。

参考答案

一是全局优化管理。政府管理部门要全面收集和分析城市各方面数据,实施数据驱动下的政府再造,完善各个环节的管理,进行全局优化,避免“打地鼠”现象。

二是智能化管理。完善智能化设备建设,采用智能化管理手段,提升城市和社区治理的精准性,提高城市管理效率,规避低效、细碎、繁重的管理活动。

三是协同化管理。加快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、建立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,实现多部门、全方位的协同作战,克服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的缺陷。

四是科学预防。加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监管预警应用,对潜在风险信息实施有效的收集分析、研判预警,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风险应对预警预报体系,变“被动应对”为“主动预防”。

五是多方共建共管。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,鼓励社会资源、城市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,形成多方共建共管新格局,改变“政府拼命干,群众站边看”的现象。